厚植绿色底色让人民享有更多绿色福祉

发布时间:2025-01-16 12:12:11    浏览:

[返回]

  日前召开的2024年世界林木业大会发布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森林覆盖率超过25%,森林蓄积量超过200亿立方米,年碳汇量达到12亿吨以上,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成为全球增绿最多的国家。我国林草产业总产值超过9万亿元,形成了木竹加工、森林食品、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4个年产值超万亿元的支柱产业,成为全球主要林产品的最大贸易、生产和消费国。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森林和草原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国土绿化,离不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林草兴有利生态兴,生态兴有利文明兴,没有国土绿化,生态文明建设就无从谈起。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绿色成为新时代中国的鲜明底色,绿色发展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各地持续开展造林绿化,不断扩大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植树造林是实现天蓝、地绿、水净的重要途径,是最普惠的民生工程,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厚植美丽中国绿色底图,不仅让中国的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更为增加全球森林资源作出了重要贡献。

  增绿就是增优势。绿色是生态的本色,也是发展的底色。只有把绿色发展的底色铺好,才会有今后发展的高歌猛进。“绿色家底”越厚实,发展的质量就越高、后劲就越足。得益于多年来绿色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提升,今年年初北京市被国家林草局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成为首个全域国家森林城市。浙江省安吉县走上生态发展之路后,致富路也拓宽了,安吉以全国1.8%的竹产量创造了全国10%的竹产业产值。贵州毕节赫章县海雀村村民在万亩荒山秃岭上植树造林,30多年里持续开展森林抚育等工程,森林覆盖率超过77%,不仅发展起各种特色产业,还获得全省第二张林业碳票,村民感慨“现在空气也能卖钱”。实践生动说明,持续植树增绿,不断提升绿水青山“颜值”,就能塑造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护林就是护财富。森林是集水库、粮库、钱库、碳库于一身的大宝库。林草产业是绿色富民产业,森林涵养水源,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是林草产业重要组成,林业碳汇可创造经济效益。可以说,把森林资源保护好了,各种财富就能源源而来。在北京延庆,通过生态保护补偿、市场经营开发等手段,建立生态环境保护者受益、使用者付费、破坏者赔偿的利益导向机制,让绿水青山变现为看得见的财富。黑龙江伊春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林区人捧起了生态旅游、森林食品、林都北药的“新饭碗”。贵州石阡将石漠化治理同茶叶发展有机结合,让“石山变青山,荒山变茶园”,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丰收。实践证明,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自然价值和增值自然资本,就是保护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和后劲。真正把森林保护好,同时积极探索将森林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的路径,就能让森林资源更好造福人民群众。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新征程上,我国绿色家底不断增厚,人民绿色福祉持续提升,万里河山更加多姿多彩的美丽中国壮丽画卷正在加快绘就。(向秋)

  人工智能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先导产业、基础产业和战略性产业,正在通过生产要素、生产资料更新、重组,生产关系、生产制度重塑,成为最具潜力、带动力和深刻影响力的新质生产力引航。

  共建“一带一路”的主要目标之一是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实现共建国家的共同发展与繁荣。经过11年的共同努力,一大批标志性项目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为共建国家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利益。

  经济学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角色,应该是在科学决定气候目标的基础上,主要研究如何以成本最小化的方式实现该目标,而不是将经济考虑凌驾于科学之上,由经济学决定温升应该控制到什么程度。

  数字丝路是我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性选择,是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新阶段。数字丝路贸易的伟大实践正在使古老的丝路焕发出新的光辉。

  党的十八大以来,环球360APP我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显著加强,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建设路径都更加明确,要求更加清晰,学科建设明显提速,突出体现在学术创新、实践支撑、人才培养等方面。

  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学科建设涵盖了高等教育体系中为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大量相关专业和研究方向,在实践中也是由一个庞大的职业群体共同推进着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伴的城镇化进程。

  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为理论创造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