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园林花卉浦东牡丹园的一大“看点”是绞圈房

发布时间:2023-02-07 11:42:02    浏览:

[返回]

  爱游戏电竞爱游戏电竞上海浦东新区兰谷路500号有一座占地十余公顷的现代园林——浦东牡丹园,园内除了种植有从河南洛阳引进的九大色系、150多个珍稀品种、近3万株牡丹以外,还从浦东的川沙、南汇、高行和高东等地区迁移了多座具有上海本地特色的民居和苏州东山的苏式江南传统民居。

  在上海还有一些类似的园林,诸如位于宝山区的闻道园移建了三座徽派建筑宅院,位于松江区的广富林遗址移建了几座徽派建筑宅院。民宅建筑和江南园林进行组合,相得益彰,完美绝配,这不失为一种大胆的尝试。值得注意的是,浦东牡丹园移建的都是上海本土民宅,更确切的说都是绞圈房,不仅数量多,且质量高,成为市民和游客一个概览上海本地民居和苏南民居的好去处。

  浦东牡丹园的马氏民宅又称“马家宅”,业主马子卿,民国时期建造,从浦东新区曹路镇迁来。白墙黛瓦的一层木结构建筑,两个庭心,四面有房,由两个全部双坡屋顶互绞接的四合院绞圈房组合而成,称为“双绞圈房”。该宅是浦东地区典型的农村风格民居,正堂内两侧门楣有祥云纹样,保存完好。前埭前面有一块空地,围墙中间的大门为中西结合样式。

  奚氏民宅业主奚章清,建于民国初期,从浦东新区高东镇高东新村二居委海徐路649号迁来。白墙黛瓦的一层木结构建筑,两个庭心,第一庭心三面有房,第二庭心四面有房,由一个双坡屋顶互绞接的三合院绞圈房和一个双坡屋顶互绞接的四合院绞圈房组合而成,也属于双绞圈房的范畴。该宅也是浦东地区典型的农村风格民居。

  喻氏民宅业主喻春华,建于民国初期,从浦东新区陆家渡路215弄58支弄81号迁来。白墙黛瓦的一层木结构建筑,前埭外墙贴青红砖清水墙面,中西合璧,侧重中式风格。一个庭心,三面有房,是一个双坡屋顶互绞接的三合院绞圈房,因前埭为通道(不能住人),故俗称“墙圈房”,属于绞圈房的范畴。

  周浦老宅建于民国时期,业主待考。从浦东新区周浦镇迁来。该宅白墙黛瓦木结构,有两个庭心,第一庭心三面有房,二层;第二庭心三面有房,一层。由一个双坡屋顶互绞接的二层三合院绞圈房和一个双坡屋顶互绞接的一层三合院绞圈房组合而成。

  景运堂,清乾隆中期建造于苏州东山。木结构,屋顶转角处出翘,造型气派,是原汁原味的苏式江南传统民居。和上海本地的特色民居绞圈房比较,苏南民居的四合院鲜有东西两侧厢房,或单坡檐廊或没有建筑,天井更显宽敞。

  很久以来,上海从太湖流域偏远的蛮荒之地,逐渐演进成为江南的重镇要地,和周边地区的联系日趋密切,受到江南建筑文化的辐射和浸润,上海冈身以西地区的民居建筑和姑苏、浙北地区相似,形成和浦东牡丹园里景运堂相同的苏式江南传统民居。

  上海的冈身,是一种独一无二的地理地貌,它把古代上海一分为二,冈身以西的上海,成陆时间和姑苏地区相当,大概在2000-2500年前,当时,冈身以东的上海还在一片汪洋大海之中,因此,冈身以西的上海松江、青浦和金山地区的大部分民居,其样貌至今一直和苏式江南传统民居相似;而滞后大约1000年以上才成陆的上海冈身以东地区,例如上海市区、浦东和嘉定等地区,出现了与浦东牡丹园里的上海绞圈房样貌相似的民居,该地区并没有抄苏式江南传统民居的作业,而是因为受到当地软土地基、濒海台风暴雨的气候和倭寇湖匪的侵袭等各种条件的制约,汲取并发扬苏南民居的优点,衍生出一种所有屋顶全部双坡并且互相绞接的新的民居形制,一种既传承汉民居宗法理念精髓,又符合天人合一、阖家团聚的具有防卫功能的上海绞圈房。浦东牡丹园从浦东各地收拢的民宅,大部分就是这种民宅的精华。

  目前,浦东牡丹园的喻氏民宅、奚氏民宅、马氏民宅、周浦老宅和景运堂均已纳入浦东新区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单位和保护点,并籍此被永久保留下来。浦东牡丹园构建和展现了上海地区多元的民宅类型,堪称上海本地民居的露天博物馆。

搜索

网站地图